对话“京域坚兵”——京津冀片区“内强外争”突出重围

发布日期:2014/08/22 11:37:56

 

京津冀片区是华北片联规模较小的片区,却一直是华北片联的老大难。一年多前,由于种种原因,6家饲料公司5家属于困难企业,尤其是北京新科(北京新希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)连续多年亏损,业绩在股份公司倒数,成为许多经理人心中的“痛”。然而,今年上半年,尽管行情低迷,这个片区却实现大翻盘,六家公司全线盈利,销量同比增长60%,利润增长190%。头号困难户北京新科,更是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,成为一匹“黑马”,实现了量利稳定双增。

创造这一奇迹的是现在的京津冀团队,他们的带头人是总经理陶玉岭。8月的一个下午,记者就京津冀的巨变进行了一次专访。

记者:京津冀现在是冉冉升起的新星,作为“京粉”,很想知道,这个大翻盘是怎么实现的,你们又是从哪里入手的呢?

陶玉岭: 20129月,我去北京新科兼任总经理。那时公司亏损严重,除了内部料,自卖料只有上千吨,费用居高,后勤臃肿。但是,我发现公司产能不小,只是不配套而已。经过市场调查,结合多年的经验,我果断决定将其转型为专业化工厂。征得片联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后,我们将公司改造成了猪料、鱼料、反刍料三条专业生产线,下大决心重组了市场人员,组建了四支独立的专业化团队,全力以赴开拓市场,8个月后,也就是20136月,新科实现了扭亏为盈。

这里面有一个过程,先是北京新科扭亏为盈,然后是片区整体上量,接下来是全预算管理应用,才达到了片区今天的水平,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,大约用了一年半多的时间吧。

记者:据我所知,那边的片区做反刍料的很少,为什么决定上反刍料?

陶玉岭:做企业就要不断发现新的利润区。京津冀带是黄金奶源带,河北是反刍动物大省,反刍料市场比较大,我原来在专业化中心工作,对反刍料市场做过较全面的调研,觉得京津冀这方面潜力较大,就决定专门组建反刍料队伍,片联也很支持。北京新科现在利润比较可观,很大程度得益于反刍料销量比重较大,现在,上反刍料这个决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。

记者:当时整个片区经营都不理想,而现在整体水平都提了上来,您采取的措施里您觉得哪些最有效呢?

陶玉岭:到2013年下半年,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,就是“提升规模,提升效率,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”。各公司制定了挑战目标,再分阶段制定分目标,设立了猪料突破奖、蛋鸡突破奖、反刍料突破奖等各种奖励,完成的按规定奖励,不好的就罢免和戒勉,做到客观、公正、公平、公开,人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。仅在鸭料上新培育基地270多万只。针对效率低的问题,我们减人增效,动员很多内务人员转向了市场,现在后勤人员减少了近一半。现在,效率同比提升了93%,费用降低了80/吨。

记者:山东省外的公司极少得到产业链的支持,在您看来,这样的公司怎样才能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呢?

陶玉岭:我们区域有2个公司的冷藏资源可以协同,内部料必须做好并巩固好。但这远远不够。2014年,我们在全力推动向市场料转型。现在实施全预算管理,就是要全力开发市场料,提升我们的生存和竞争能力。全预算管理是总经理、线路和营销等人人目标明确、任务坚挺,划小单元、每月跟踪,干得好就奖,干不好就罚。通过考核,激发人们开拓市场料的主动性。

记者:对京津冀片区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想法?

陶玉岭:目前,我们正在引进博士和专业人才,要继续做好反刍料,大力提升对牧场的服务力。还要提升猪场服务力。把目标定在未来,才可能有竞争力。

记者:从“落后”走成“先进”,感觉有什么较深刻的体会分享一下吗?

陶玉岭:我们只是原来基础差,显得进步大而已,还算不得先进。体会倒有些,比如一年只制定一个策略,而且要坚持到底!再就是方法一定要简单化。
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作者:孙玉珍   编辑:冯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