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唐新区:生态农场助推产业升级
发布日期:2015/02/27 17:05:07
行行桑树傲然挺立,座座鸭棚点缀其中,耳边不时传来小鸭嘎嘎的叫声。走进生态农场,一番别样的田园风情展现在眼前。这是在新希望六和高唐新区农户家中看到的新景象。近年来,高唐新区紧密配合高唐荣达农牧公司,推动生态农场新模式,以鸭粪为肥种桑树,以桑叶为食养蚕,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链,既有效处理了养鸭污染,又提高了养鸭户的收益,桑蚕的效益也非常可观,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,并保障了食品安全。这样的生态农场在高唐新区已有几十个,总面积达几千亩,成为当地治理养殖污染的标杆型“生态农场”。

生态农场 让养殖实现污染零排放
高唐是畜牧养殖大县,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%。高唐新区肉鸭日宰杀量达几十万只,带动的养殖户有几千户。养殖业给农户带来了丰厚的效益,但养殖户把鸭粪刮掉堆积在路边,对空气、水源、土壤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。

为了探索生态、可持续的治污道路,他们到多地考察学习,邀请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的专家指导。经过反复论证、试验,生态农场雏形初现:建设一定数量的鸭鹏的同时,配种一定数量的桑树,利用桑树吸污能力强、耐水湿的特点吸收排泄物,实现污染零排放。
为了扶持桑蚕业发展壮大,同时根治肉鸭养殖污染难题,高唐专门成立了以县级领导为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,建立由畜牧、发改、农业等部门参与的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,全力为产业壮大营造良好环境。
生态农场 冲破养殖业升级瓶颈
生态农场的养殖模式,使养殖户规模有了大幅度提升,棚舍结构不断升级,由原来的简易棚舍发展到现在自动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的新农场模式,从根本上解决了散养户点多面广、监管难度大的难题。另外,农场自动化、集约化程度都得到提高,能有效解决普通肉鸭养殖设备落后、管理粗放、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。养殖户在拥有养殖收入的同时,还能享受种植带来的额外收益,养殖户收入增加,抗风险能力也相应增强。从目前来看,生态农场的运营状况非常健康。
有的养殖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“鸭子和蚕,都是生产周期非常快的项目。农场每年养鸭和养蚕加起来,收入50万不成问题。”这样的收入水平,大大刺激了养殖户从事标准化养殖的积极性,将给高唐养鸭业带来根本性变化。
生态农场 保障食品安全助力产业升级
生态农场呈片区发展,农场经营以产业化为目标,鸭棚建设以标准化为准则,集中养殖,便于监管。升级后的鸭棚粪便可以随时冲洗,轻松简便,减少有害微生物对鸭苗的侵害,有效改善养殖环境。与此同时,新生物安全程序,可以有效保障肉鸭规范用药,从源头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,并为产业链上的种苗繁育、饲料加工、肉食加工等各环节创造了提升空间,将有效推动整个农牧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2015年,高唐新区将与合作方紧密配合,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展开生态农场的建设,加快推进生态养殖新模式,加速高唐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,为建设新型的农业结构模式,最终进入高科技、高产出和高效益的循环农业,全面提高本地高效特色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(作者:林雪、邹辉、朱桂林、刘杰、紫灵等 编辑:梁海霞)